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heyongzhong2023-12-24153




第1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绘画教学;分析;建议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绘画大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贡献了无数经典作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思想的革新,绘画教学中产生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绘画教学的文化基础



在绘画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对绘画技法的相关教学,可以说是绘画学习的技术基础。然而绘画艺术的最终发展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文化储备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不再以文化课单一指标的考量决定学生的未来,但在此背景下,文化课水平依然影响艺考生考试的整体成绩。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影响绘画的学习,制约他们绘画水平的提高。所以,无论在哪一阶段的绘画教学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绘画教学之中,为学生绘画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建设,不断进行学科的完善。艺术类教学虽然覆盖面不及常规教学,但也肩负着艺术人才的培养责任,同样需要进行教学的革新。将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能够充实绘画教学的内容,完善绘画教学的课程体系,为绘画教学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1.3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绘画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创造受到各方思潮的冲击,动摇了传统文化在绘画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西方文化的输入,让部分国人轻视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逐步向文化强国这一目标迈进,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提升强有力的文化支持。[1]绘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绘画人才,更高目标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艺术影响力,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共同繁荣。所以,在绘画教学中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培养我国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保证。



2 分析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2.1 绘画教学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艺术生高考中,我国把文化课成绩同专业成绩一样作为升学的考量,这样做的初衷当然是想让艺考生们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2]但实际上,由于艺术考试对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设置较低,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忽视了文化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了解和主动学习更加难以实现。然而在大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中,类似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大学中对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学生又缺乏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相关教学管理的约束,传统文化的普及更加难以实现。



2.2 绘画教学中偏重于技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导致高校的绘画教学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病。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绘画教学往往是偏向于西方的,[3]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绘画中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虽然西方的相关造型技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绘画者独有的艺术源泉,是我们都应该掌握并传承的。



2.3 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在绘画教学中,虽然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学生们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普遍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而且教学过程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参与感不强,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



3 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的建议



为了提高绘画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绘画人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实践刻不容缓,必须让社会、学校、绘画教师以及学生产生应有的重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完善相关考试政策



在艺术院校以及相关艺术类专业招生时,除了对考生专业水平的考察,还应该注重对其文化知识的考量,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详细的研究和严谨的判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占艺考成绩的比重,在政策上引起绘画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3.2 更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



与高中阶段的艺考改革相呼应,高校的绘画教学工作也必须作出调整。一方面,增加与中国传统知识相关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集中W习,提高绘画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考试的形式约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校园内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例如,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让学生们自发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而通过展览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了解和使用。



3.3 提升绘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绘画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绘画老师应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绘画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绘画教师除却这一本职身份,也应该是一名绘画创作者,[2]必然要具备一个创作者应有的素质。我们讲“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在对绘画知识的日常讲授之外,绘画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把传统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



3.4 强化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文物,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绘画教学中,绘画教师可以把代表性强的以传统文化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详细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创作的强烈愿望。



4 结语



在这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同时,在对绘画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不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对绘画教学的指导意义。经过相关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培养更具文化底蕴的绘画人才,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参考文献:



[1] 刘劲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绘画中的借用[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02):114-117.



第2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辩证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为高度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予以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党的十报告首次从国家、民族、公民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张岂之先生曾指出,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哪些,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联系,如何阐述其“源”和“流”的关系,如何说明文化上的“继往”与“开来”等,这些是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得更好。



中国文化存在着一个“复数的传统”,儒,释,道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中国历代的法律制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同时,新的实践也将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价值。换言之,传统文化既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传统文化的成份,也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的成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天然联系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必然要引导公民确立文化自信和自觉,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公民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升华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需要加强对公民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的复活不必重新征服社会的中心,就可以显得生气勃勃。当然,弘扬、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只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把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 既能实现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级森严、专制保守等落后思想与现代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观念格格不入,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善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根据时展需要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和改造,弘扬优秀进步文化,改造腐朽落后文化。总之,只有扎根民族传统根基,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真正做到继承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凝炼出适合中国实际需要、反映中国现实发展、能够形成国人共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兼收并蓄、容纳天下的开放视野和博怀,总能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以求发展进步。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这种优秀品格,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彰显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又要具备全球视野,吸纳其他文化中的优质成分,特别是西方文化中崇尚民主法治、追求自由平等、讲求科学理性等一些信念和准则,可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之不足,将这些优秀思想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特色,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力量,又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价值多元化,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样中树主导,才能扩大社会认同以形成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第3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和精华所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经久不息,传承至今,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价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在其基础之上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积极寻求两者的融合突破点成为相关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是指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之中所流传至今,并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准确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思想风气等,以中华民族的土地为植根基础,具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国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如若发生冲突,则要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仁爱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个人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准则,成为我国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的核心所在;第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个人精神的重要表现,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第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们在效法自然的同时,要学会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和谐共生,同时这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第五,大同思想,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则是以此为文化根源。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延续的东西均可以成为传统文化,而是那些具有传承价值、弘扬意义,在时代进步之中仍葆有活力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2]。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就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拜金主义、攀比、虚荣等不良思想正在严重威胁着当代大学生,影响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思想中的文化侵略,正在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主流思想的地位受到动摇[3]。因此,要巩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不良现象及思想进行规范引导,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进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加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若想保持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并产生深远影响,则需要迎合时展潮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成联动发展的统一整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之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联系,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各高校要利用这一途径,牢牢巩固校园教育这一主要阵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我国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经济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而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冲击下,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极端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校园暴力、生命成长观意识薄弱等均是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表现。因此,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对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道德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将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思想流派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信念为主要方向,侧重于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气质,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并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传统文化中自省、养性、克己等修身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仁爱的博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表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意识等[3]。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整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爱国主义精神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及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资源。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葆有生命力、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思想根源,着重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卓绝奋斗的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在自然科学文化建设方面也首屈一指,如《黄帝内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科学著作,为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事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为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随之导致了部分不良思想的盛行,道德行为规范失真、价值理性收效甚微、人文信仰日渐薄弱,在此种情况之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背景,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侧重于对“人”的精神建设。因此,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文性。



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为教育指导思想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前进方向,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实现其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思想进行深刻理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头脑,积极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放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之中,迎合时展潮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5]。2.改进并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要改进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奇葩之处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时事政治热点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如考试作弊、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以隐性教学模式为主,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应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各项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风气建设,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3.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之中,寓教于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要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基础,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切入点,并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发展建设体系之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之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二,高校要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社会实践调查、爱心送温暖、志愿者服务、岗位互换体验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等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明确规定,扶正高校以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4.创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创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教育平台。一方面,建立新媒体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统一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对思政传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巩固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PPT、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如开通微信、飞信、QQ、微博等,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进而保证各项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可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时展进步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将其植根于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焦艳,黄琳庆.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52—154+164.



[2]胡培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2—127.



[3]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4]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第4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提供了引导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也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方向和灵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内核和主题;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精髓和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基础。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弘扬文化自信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创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新局面。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内容。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最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宽了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建设的视野,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建设的内容。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应作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人民对社会文化传统价值的渴求。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转变,需要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进行机制、方式的调适与创新等方面的多元回归,将传统武术文化思想寓于社会体系中。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时展的主题,对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内容、机制和评价体系进行重构,拓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载体,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武术工作者的新要求。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传统武术文化,要求传统武术工作者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进行有效合理对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立足点。要针对传统武术的实际,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武术创新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武术创新的规律。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在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武术工作者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



2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构件。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体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输传统武术文化理念的重要方式。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够将传统武术价值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被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从武术产生之初的防身立命到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斗争,再到近代的保家卫国和今天的强身健体、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能够延续至今,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具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的形成均是由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在当前这个特定的社会主流意识环境下,传统武术文化通过对其价值的整合重组,凝练升华,形成社会主体认同的价值观,才能推动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能够规范传统武术文化主体的思想,将传统武术文化的主体思想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传统文化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侵染中出现分化、裂变,传统武术也未能幸免。鉴于此,传统武术文化建设需要引领社会思潮的回归,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武术文化主体思想,展现传统武术的魅力。三是能够整合传统武术文化的结构,传统武术文化结构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各异,只有对传统武术文化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才能形成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建立统一的文化结构,才能使传统武术文化成为一个协调的功能体系。传统武术文化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是灵魂,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是载体,意识形态依托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向客体传导、输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方向



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武术文化的根基与土壤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原有的养分正逐步消失,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吸收和补充给养,丰富和充实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体系和内涵,构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24个字,却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古至今,传统武术的发展与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代又一代的武术人始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习武爱国的行动指南,涌现出岳飞、戚继光、霍元甲、大刀王五等一大批爱国武术家,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捍卫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振奋民族精神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始终。二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推动国家富强的基本任务。翻看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民族最强盛的朝代,武术在这个朝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朝代具有强烈的尚武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唯独国家学生的体质是逐年下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经修订,却不见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现状得到扭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国家要复兴、强大,首先需要这个国家的人民具有强壮的身体。面对当前的现实,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不但要把发展传统武术作为推动国家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还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推动国家富强的基本任务。三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受益群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传统武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备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不但形成了武术的礼仪和武德这些是传统武术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各门各派还制定了各自的门规戒律,这些道德规范和门规戒律已经成为促进传统武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秉承传统武术的优良传统,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提高提高受益群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四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培养受益群体树立高度的法治意识,规范习武行为作为行为规范;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和谐、诚信和友善作为推动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基石。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和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需要人民大众具有高度的文明和法制意识。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武校以及各类武术培训组织的发展,对习武者的习武条件和道德水平的要求有所降低,过度重视“术”的培养,忽视了“德”的教育,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习武者的失范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受益群体树立高度的法治意识,帮助受益群体形成和谐、诚信、和善的思想品质十分必要。



4结论



第5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56 ― 02



党的十以来,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提出要求坚持贯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文化方针。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和升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意蕴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且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是指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精华。与之相背的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与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基础,根据历史时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划分为两个传统文化:一是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二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传统。



何为创造性转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根据时展要求,贴切地改变陈旧的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创造性转化的基础是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化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只有将其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弘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解辨正



明确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内容,“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



深刻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这是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中国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既不能以当前的文化价值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不能止步不前,停滞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现代境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强调道德伦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首的是儒家,儒家既讲和,和为贵,又讲礼,既讲民富,又讲国强。既讲厚德载物,又讲自强不息。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等等十五条思想精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宝库,自身拥有十足的魅力。将其创造性转化,有利于增强其生命力。



(二)契合时展的实际需要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新潮地迈进了自媒体时代,无论是对于价值观的引导还是舆论宣传,其宣传范围更广、更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辐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消解和重构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意蕴,处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思潮的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随时代主题发展而变化,要反映时代的声音,凝聚时代的力量,使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应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挑战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作品、高价物品无形中渗透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许多大学生成为哈韩、哈日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追随者,过洋节,却对中华传统节日罔然视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低。其次,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人们价值取向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新媒体消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科学的分析。第三,对于对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出现一些歪曲的说法和言论,竟然宣传将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要“去马归儒,复旧中华传统”,完全与的讲话精神背道而驰。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显得更加紧迫。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



从哲学角度来看,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一)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绝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抵制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贯的态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是同构共生,相得益彰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偏执态度。对于我国文化思想界出现的和文化复古主义要秉持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必须是科学转化,要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将其精华部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部分带有糟粕性的东西辩证转化,发挥其时代价值。



(二)基础: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人对传统文化漠然置之。殊不知,国家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指引,迫切要求加深对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认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重新审视其独有的品性,准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那么认同民族文化,核心就是对价值的认同。建构民族文化的认同,首先深入了解、把握、领会传统文化的内容,学习领会中央相关的文件政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汇通。



(三)主线: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首要的是满足时展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我国正处于全球化经济高速运转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与传统文化所处的背景不同,所学习的方式不同,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放到新的时空背景下给予新的时代内涵。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赋予新的内涵,但是不能偏离其原有的含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概括了时代性,创造性,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沟通对话,实现蜕变,获得新生。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符合人民大众的实际,符合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及社会实践的实际。人类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后,一种视觉文化的传播时代,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鱼龙混杂的影视文化,深深地毒害人们的心灵,加大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结合舆论热点与网络热词,转换成传统语言文字表达,吸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服务人民,贴近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其进行引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适时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第6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子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人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当代大学生,从而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效益驰动的经济,与其它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但可能导致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们的价值尺度;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最高极限,也会导致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自由。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以企业甚至个人为经济运行主体,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劳动使相互服务意识增强,同时又使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在教育大学生时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则对于冰释滞存于大学生思想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会有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除了对大学生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之外,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传统文化中的群众精神教育。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继承、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群体精神,通过分析与取舍,将群体精神注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点是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要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诚实原则。二、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



“天下为公”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杜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



(三)倡导“重家庭”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社会婚姻的生活单位,它兼顾赔老扶幼、教育子女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因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不仅能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间题上主张“懊言力行”。“慎言力行”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远,脱离实际。因此,教育大学生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他们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类一切传统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又是一个可以阻止人们前进的包袱。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调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只有从具体的小事人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尽量避免呆板、说教式的方式,避免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第7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之时,把培养职场人士作为其功能,在此后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到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时,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学开始具有第二大功能“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又提出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至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稳固下来,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浪潮,人类经济生活的趋同使得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愈发重要。大学除具有传统的三大使命之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其又一重要职能。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伯代尔教授认为:“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担负起保护知识的重任,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向人们解释不断增加的含混意识的责任。”[1]英国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教授认为,大学具有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那些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进其在与其他文化相碰撞中或是相互理解中的有效结合。”[2]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文化)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3]这样的认识不仅在教育领域渐成共识,而且从国家社会发展的长远来看,有识之士对其认识也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的: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传承创新文化是社会赋予大学的光荣使命,更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过程中,大学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二、大学教育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



一般而言,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大部分,专业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其核心内涵是对于人的塑造、伦理道德的强调以及社会的维系,特别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主体———人的教化、规范成为其本质要求之一。从这点来看,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教化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互融性。



1.德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当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德”的内涵与功能、特点与表现,以及人在追求实现高尚“德性”的路径方面均有着大量的阐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德”在文化教育体系中的第一性,要求个体彰显美好的品德,进而推己及人,普及天下,实现真正的亲善,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由此,足见道德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德是传统文化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紧接着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项实现“至德”的具体步骤,同时也是对“德”的八种层次划分。这八个层次前后紧密联系,意义顺承递进,为我们勾勒出了儒家弟子修身养性,完善自身道德,实现自我价值的完美途径[4]。孔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吾日三省乎吾身”;孟子“我善养吾浩然正气”等,都是要求人时刻审视自己,用浩然正气荡涤灵魂。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意义在当前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体现,德育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着眼点是基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而提出,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质、责任意识、诚信守纪的现代大学生。从其要求出发,我们能从中国传统德育观念中找到阐发原点。如我们在教育中对于社会交往中讲求诚信的鼓励,对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追求等,都是当代大学德育的应有之义。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当代德育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时代特征。因此,大学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在当代的重要传承形式,传统文化也为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2.爱国主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念的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更多表现为一种“家国”观念,即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建立在一种道德基础上。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千年历史。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度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正如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所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5]今天,爱国主义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一种传承和升华。对于教育来讲,爱国教育既要具有传统爱国主义的精神品质,更要充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复兴的坚强信念,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当代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发展。



3.创新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精神的时代凝练。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成果,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自我创新的精神。《周易》的“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表明天地万物此消彼长,与时俱进的道理。《礼记》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创新思维。翻开历史,从经济、政治再到科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故事层出不穷: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等等不胜枚举。到了近代,康有为将创新观点发挥到极致,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之,弊必丛生,故无有百年不变之法也。”[6]历史上无数次的政治改革、经济成就、科技发明,就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结果。发展至今,创新依然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主题,创新始终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已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思想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拓展视野,在学习继承中学会创立新知、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



三、大学教育形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应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渗透于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1.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精品课程。一方面,目前的“两课”教学中要尽可能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调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并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使传统文化传承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山东大学从2001年起就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并规定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拓展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尝试。



2.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高校要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如举办“国学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传习传统技艺等活动,增强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此外,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组织学生对文物古迹、风俗习惯、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注重校园景观对传统文化氛围的渲染作用,如建设文化长廊、主题雕塑、民俗风物展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同时,加强身边典型的发掘、培育和宣传,通过评选“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人物”树立师生身边的榜样,挖掘先进人物身上展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师生践行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校园中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场域和氛围。



四、大学教育主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第8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思想基础,是否根植于传统文化。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一旦抛弃其文化传统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1.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民主的价值观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文明与和谐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2.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儒家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意在提醒统治者,国家是公共的,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公正的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在传统文化中虽然更多强调的是德治,但也有法治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观点,强调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也离不开法律。荀子较之孟子更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是“隆礼重法”,就是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的不足。法治的价值观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并进行了发展,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3.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在我国是一以贯之的,道教提出了“助国”“保国”的主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精神。爱国思想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崇尚。爱国的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诚信自古就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诚信、友善、敬业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既有优秀的思想,同时也包含落后不符合时展的思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盲目崇外,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因此,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所以,要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把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人们们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9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党校文学教学;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历史和时代的缩影,更是民族风气养成的重要方式。传统文化反应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观念的形成的重要表现。随着去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是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导致的文化融合现象的发生。为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保持自身的文化特点,并防止外来国家不健康的文化的冲突,发扬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传统文化在党校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包含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发展的见证。传统文化并不都是推动社会的有力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全部的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顺应时展的部分,剔除不利于民族进步的腐朽成分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是传统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现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不能抛弃传统文化独立的存在。失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现代文化的发展就是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和根源。在党校的文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党员的文学素养提高党员的情趣和品位。如果党校的文学教学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那么党校的发展就会失去了进步的根基和动力。党校文学的学习就会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党要加强文化的建设,使之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只有在党校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将传统文化深深的根植在教学当中,才能更好的在现代生活中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党校的文学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2)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



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因此传统文化也必须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党校文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发展是取精去粕,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农业文明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主要背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传统文化的特点。但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变高,因此,必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意义,以促进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二、党校文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党校文学教学的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要想保证传统文化在党校文学教学中的继承和发展,必须提高党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农经济不再满足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才是顺应时展的首要经济手段。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这使大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传统的礼仪和艺术已经失去了传播激情,所以,必须加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党校的教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界把其两者相分离开来。导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各自发、发展各不相干,不能相互融合。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将两者相互融合才能有效的保C马列思想与时俱进,并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但是,在现在的党校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涉及较少,大部分党校的领导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首要思想,传统文化不能与其相融合,这导致,党校文学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产生不利的影响。



(3)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书籍



党校要加大对书籍的保护意识,不可直接以皮肤触碰,以免手上的汗渍、皮脂、油渍对古籍造成侵害。除了尽力减少尘埃的产生之外,平时也要注意及时排尘,利用工具保持库内以及古籍自身的清洁,从而延长古籍的寿命。采用有效手段防虫防鼠鼠虫对于书籍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不可修复的。因此从古至今,防虫防鼠一直都是古籍藏护工作的重点。定期检查古籍保护的情况,发现虫害鼠踪要及时清理,不留后。时刻注意防火防水与虫鼠害一样,火灾、水灾对于古籍的破坏是毁灭性、突发性的,也是古籍藏护的最大威胁。因此我们应时刻保持对于火灾水灾的高度警惕,平时的管理工作也要做到防患于未燃。在学校的图书管理,要每天检查电路的安全性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图书管理的书籍的环境避免漏水等现象。所以,要加强学生对书籍的爱护,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党校文学教学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策



(1)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感



无论哪朝哪代,中国的文人们都拥有强烈的族尊严和爱国情感。在动荡的历史时期,这种情感表现得愈加明显。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乏具有高度爱国情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大量讴歌民族尊严与爱国情操的作品,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如《诗经》中的《国风・王风・黍离》、《秦风・无衣》、《郑风・击鼓》等,都是著名的爱国诗篇。爱国主义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个人情感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在听到收复失地时的狂喜之情。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要弘扬我国的领导方针和基本国情,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承传统文化。要将精神融合在一起,做到为人民,为社会而贡献。我国党校的教学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它的建设为我国发展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党校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等具有标志性的指导。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内容中:一是,要与当今社会上的实际相互的协调。二是,要根据传统文化之间相互的整合。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时代的潮流,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内容,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是党校在教育中应该掌握的方法。



四、结语



根据上面所论述的内容,在党校文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实际的教学方面联系到一起,不能分开来说。应该多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在教学当中,传统文化不能单一的讲解,属于隐性的理念。所以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把传统文化结合到教学当中。所以,不仅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而且还把我国的精髓在教学当中得到应用,让学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的思想对国家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婧.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J].文化学刊,2016(01).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